德州学院生态与资源环境学院是在原资源环境与规划学院、生态与园林建筑学院基础上,融合人才资源、学科专业优势于2020年6月组合成立的学院。
生态与资源环境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学科专业建设基础厚实。经过近40年的发展,已经建成为以地理学、生态学为主干学科,以地理科学类、生态与城乡规划学类专业为主体,以培养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人才培养基地,是山东省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德州市地理教师培养基地,德州市乡村农业技术人才培训基地,也是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协同育人与创新研究基地。
学院以创建“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为办学目标,以服务于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需求为建设轴线,依托地理学、生态学和现有专业建设基础,统筹教育功能培育,统筹学科专业布局,统筹教学基本建设,统筹教学质量管理,统筹协同育人举措,构建结构优化、实力雄厚、水平较高、特色鲜明的专业教育体系,力争培养基础厚实、一专多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办学近40年来,一大批优秀校友成为省内外教育教学骨干、农业技术与管理行家里手,更有高层次的专家学者。在人才培养上,学院逐步形成了大学生参加高层次科技文化竞赛的高获奖率、毕业生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高录取率、毕业生就业高达成度等鲜明特色。
生态与资源环境学院现有地理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管理、风景园林、工程管理、城乡规划6个本科专业,以及旅游管理、旅游管理(航空服务方向)专科专业。初步形成了以地理学与生态学科为依托,师范与非师范教育并举、基础与应用学科互补、本科与专科兼顾的学科专业体系。
生态与资源环境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72人,其中教授6人 (三级教授1人)、副教授8人,博士15人。校级教学名师和教学骨干5人,德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德州市优秀教师2人,河北科技大学、聊城大学硕士生导师2人,山东省林业科技创新团队岗位专家1人。另外,聘请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中国海洋大学、西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建筑大学等国内名校10位博士生导师作兼职教授,从政府职能部门和知名企业聘请多位兼职教授。
生态与资源环境教师爱岗敬业,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主持《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4个校级精品课程群、6门精品课程。近几年,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被SCI收入10篇(一区2篇、二区3篇),在国内A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篇、B类15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0部。主持、参与国家自然基金课题7项,主持山东省中青年科学家基金课题3项,市厅级教学、科研课题20项。获批国家专利20余项(资环5项,农学几项),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项,市厅级奖50余项。
生态与资源环境学院教学条件优良。校内建有资源环境与规划实验中心、生态与园林建筑实验中心,图书资料、仪器设备总值达到800余万元。中科院禹城综合试验站、德州市垃圾处理厂、山东致远中信不动产评估有限公司为固定教学实践基地,另在北京、秦皇岛、泰山、黄山、新加坡等地建有其他不同类型的校外教学实践基地,为开阔学生视野、培养专业技能、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校企合作单位——山东致远中信不动产评估有限公司在本院设置了“致远中信”奖学金,公司每年出资2万元专门奖励综合测评与科技创新成绩优秀的大学生。2020年4月,2015届优秀校友李新宇、单婉婉向学校基金会捐款1万元,专门用于抗击新冠疫情。2020年5月,2019届优秀校友刘新于2020年5月将山东省委奖励的援藏补助捐赠学校基金会,专门用于资助品学兼优的大学生。
生态与资源环境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学风建设,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成绩突出。近年来,大学四、六级英语水平考试通过率保持在95%以上,本科毕业生考研录取率保持在40%左右,毕业生考研录取率稳居全校前列,历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在校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节能减排科技竞赛等赛事,获国家级奖30余项,省级奖近百项。英语四、六级考试高通过率,高层次竞赛高获奖率,毕业生考研高录取率,以及高质量的就业已经成为人才培养和办学的特色与亮点。近年来,学生工作年度评估成绩一直位列全校前列,2014年荣获德州市“红旗团总支”称号。
为进一步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广泛联系与合作,聚集社会各界的智慧,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办学资金,形成社会支持和监督学院发展的长效机制,增强学院办学活力,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实现资源环境学科大发展、大跨越,更好地发挥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学院于2017年12月成立理事会。学院理事会由高校著名学者、政府部门领导、知名企业家等社会爱心人士共同参与,理事会获得400万元爱心捐助。
在新的起点上,生态与资源环境将继续秉承科学发展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科专业口径宽、学生综合能力强、社会应用面广的优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研究生教育输送更多优秀生源,为乡村振兴、区域经济社会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优秀人才。